《红楼梦》的读书笔记

关于《红楼梦》的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红楼梦》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红楼梦》的读书笔记1在被时间冲淡的岁月里,或许我们只有一些零零散散的记忆,不过,在我的脑海中,《红楼梦》这本书让我记忆犹为清晰,久久地印在了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红楼梦里可爱的女孩不少,而我却偏偏喜欢那个古灵精怪的女子——晴雯,如果你问我喜欢她什么,那我就会毫不犹豫地说:喜欢她风一般的性格。
诸多女子之中,林黛玉最为有才,她的《葬花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可她太过娇气、孤傲,那可谓云一般的女子。宝钗最为智慧,她的李代桃僵之计可以说是天衣无缝,可她太过世俗,那可谓雨一般的女子。凤辣子最为有趣,她的精算细谋,可以说是举世无双,可她又太过狠毒无情,那可谓电一般的女子。晴雯则不一样,她智慧而不耍手段,靓丽而不染世俗,世界女子可爱之处几乎凝聚于她一身,那是风一般的女子!
最初认识睛雯是在那怡红院下,我还记得她脸上挂着顽童似的笑脸,将扇子撕得“滋滋”作响,惹得宝玉高兴得拍手叫好,裘人则气的不可开交,正所谓“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仅仅因几把香扇,便让我喜欢上了这个会笑会闹的女孩。大观园里,愿意如此笑给大家看的,也就只有她了。她率真不计后果,如此放纵,给她添了几分英气,也埋下了祸根,正如风一样,悄然而来,又毫无顾忌地消逝而去,所谓来无影,亦去无踪。
再次看到睛雯,是在昏黄的灯下。生病了,却还坚持给宝玉补衣裳。昏暗的屋子里所传出来的断断续续的咳嗽,至今依然那么真切地在我耳边回响。甚是凄凉啊!那份属于她的大胆豪爽,可与她一比高下的也只有尤三姐了,可尤三姐哪有她的那份纯真。
最后一次遇见晴雯,不再是那雕梁画栋的怡红院,而是在那间破旧的小屋里,那才是她的家。生病的睛雯虽然远离了富贵的环境,但她依旧神彩照人,这是多么难得!纵观历史,多少须眉英雄被困时总免不了泪如雨下,可晴委没有,她傲然而立,依旧如风。
直至生命的尽头,她也只是化为一缕清风,轻轻地归去了……
好一种风一般的做派,好一位风一般的女子!
关于《红楼梦》的读书笔记2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里,卿何薄命。——题记
又是一个九月。
秋风萧瑟肆意在人间来往,每到这时总会有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之感。
漫步在大街上,我不禁又想起那曹公笔下伤春怀秋,才华横溢的女子——林黛玉。
这故事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悲剧。
女娲补天时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单单剩下了那一块石头。被那神瑛待者灌溉雨露,要来还他一生的眼泪的绛珠仙子。那与贾宝玉有缘无伤,空劳为他“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夏年年”的林黛玉。
初见时,宝玉与黛玉都在心中暗自衬度:这人好生眼熟,似在哪里见过?只是那宝玉快人快语不禁说了出来,引得贾母嗔笑。但他心中却再也按捺不住问黛玉,妹妹可有玉?黛玉只答道:那玉本就是件稀罕物,岂能是人人都有?宝玉竟登时跳了起来,上演了一场砸玉风波。现在想起来,心中一阵酸楚,这已经是一个悲哀了!两个一见如故,情投意合的人,竟没有什么可以相提并论的东西!黛玉怎会不痛呢?宝钗有金锁,湘云有金麒麟,她有什么呢?她多么想要一个可以和宝玉相配的东西啊!但是,偏偏,偏偏她什么也没有……她只是一个孤女,一个父母早已双双亡去的孤共啊!
一个从小寄居在舅舅家的孤女,谁会在意,谁会去安慰这个倔强,自尊又脆弱的女子呢?她开始变得小性儿,变得像小心翼翼又全副武装的刺猬,对一切有金的人敏感,金玉良缘已变成她挥之不去的梦魇。
她只能葬花时独自抹泪呜咽,只能将心寄托在给宝玉的帕子和其中的题帕三绝。
还好,还好宝玉与她情投意合,志趣相同,厌恶那黑暗的社会,向往那自由的人失,他们一起共读西厢,赏花品茗,结社联诗!那是多么惬意的日子啊!
但木石前留的单薄无力怎又敌得过封建卫道士的迁腐呢?
王熙凤的偷龙转凤,让贾宝玉娶了他们心目中的完美女子——薛宝钗。他们认为他们成就了金玉良缘,但他们错了。自宝玉知道她心心念念的妹妹已经逝去后,竟选择了出家,从此脱离了这莽莽红尘。
在这儿,我竟十分感谢高鹗、感谢他让黛玉先走一步,没有经历贾府抄家,不然她那样如清荷一般孤傲好会怎样呢?是被卖为女奴,从此尝尽世间悲凉?还是不愿受这般耻辱,自缢身亡?我不敢想像。
不知道黛玉临去时有没有想起那宝玉为晴雯作的《芙蓉女儿诛》,也不知道宝玉后有没有忆想自己当时的一语成谶: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里,卿何薄命。
才发觉纳兰容若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为何会被传唱至今。我们不知道以后会是怎么样,当初的黛玉也不会明白以后的结局便是: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但初见时是那样美好。她就宝玉眼中那个“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妹妹。
秋风依旧,花落仍然。
如果那位少女如今还在,不知道是不是会笑着呷茶赏花。
关于《红楼梦》的读书笔记3“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好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娇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世人都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这不,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啊!
主人公贾宝玉,应该说他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盖头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 ……此处隐藏10566个字……情。都道是金玉良缘,怎奈何宝玉只念着木石前盟。杨妃扑蝶的烂漫隐于人后,冷艳的清香压低了她清远的傲骨。于是她款款的轻移莲步,做着大家闺秀的典范。终于有一天她做了他明媒正娶举案齐眉的妻,以活着的姿态敬告天地亲友,她才是宝玉命中注定的那个人。然而红烛、红衣、红帐,帐底却是鸳鸯不成双。她到死都是孤独的,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守着冷帐孤衾,红颜成槁。这就是最残酷的结局。
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关于《红楼梦》的读书笔记13“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何人怜惜那垂泪葬花的潇湘妃子,又何人可怜那盛极一时、到头来却不过是葬送了一观园繁华的荣宁二府? 这世道的兴衰变幻莫测,区区女儿家如何能摆脱这不幸的命运旋涡,而不是如落花般随流飘零呢。
读过红楼的人都知道,大观园中皆是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但我独独偏爱那位曲高和寡、才气出众的林姑娘。她年幼丧母,十岁时被接到了贾府,天性灵秀聪慧,却是体弱多病,尽管如宝玉一般受着贾母的疼爱,但毕竟不是嫡亲的孙女,终究还有带着点儿疏离感。对她来说,在那荣华富贵的贾府住的再久,仍是寄人篱下。敏感如她,所言所行皆需劳心思考,百般谨慎。日日忧虑不断,每逢伤感之景扁忍不住在无人处垂泪。宝玉曾戏言她不仅有着倾国倾城的貌,也有个多病多愁的身。
她与宝玉初识之时,彼此却都觉得眼熟,像是哪儿见过似的,与其说这是一见钟情,更不如说是上天注定。前世绛珠仙草为酬报通灵宝玉灌溉雨露之惠,今生下凡还他这一世眼泪,只可惜那个娇养惯了的多情痴情种,流连风月,不喜功名,既没有屈服在那封建观念下刻苦读书,又没能为自个儿的婚姻做的了主,终是失了与黛玉的那段姻缘。
宝黛二人的悲剧也是当时整个封建礼教社会的缩影,明明是众人皆知的恋人,又互为知己,偏生还有人说什么“不如宝钗识大体”,加上元妃指亲,胡乱配了鸳鸯谱,强拆了宝黛二人的姻缘,以致她在宝玉大婚之夜泪尽而逝。若是黛玉能生在现世,如此才貌俱佳之人,必不会落得在悲苦中悄然离世这样的一个结局。
芳魂一缕随风而去,贾府也从这个时候加速了衰败朽坏。怎想当年元妃省亲,大观园的姐妹亲眷们其乐融融,宁荣二府上下吃穿用度奢靡华贵至极,一朝失宠却落得个众人离散的地步,偌大的贾府只余下一派荒凉颓败。
盛衰更替,世事无常,无论是在那个封建社会还是现在都依照着这个规律在发展,只是封建礼教的对人的压迫束缚,使得在这个背景下的《红楼梦》里更多了些可怜人。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写的是空蒙,却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红楼,是一场令人叹惋的大彻大悟。
若是今生有幸,让我得见正在葬花的黛玉,看看年方十二的她肩上担着花锄斜倚在石上,身旁是一地落英,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那是旷世才情兼绝代姿容的林姑娘,那也只是个尚未长成的少女而已,我怎么忍心告诉她:“颦颦呀,你这一首《葬花吟》,其实就是葬华吟,你将在这大观园里葬送你本该无忧无虑度过的芳华,而这看似屹立不倒的贾府,也将因这大观园葬送掉这一切荣华富贵呢?”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昔日荣华繁盛、鲜花著锦,转眼皆随云烟化为鸟有,通篇《红楼梦》,细细读来也不过是“葬华吟”罢了。落花而知大地有情,葬花而知无常苦空,月圆必缺,水满则溢,也少有人是一生顺逐的。《红楼梦》以梦为名,每当从书中回神,恍若梦中惊醒,忽而眼泪就簌簌难自己了。
人生不过一场大梦,梦中藏着那么一座红楼,葬着镜花水月与年少的初心,唯有把握当下,方得始终。
关于《红楼梦》的读书笔记14前不久,爸爸妈妈给我买了一套《红楼梦》连环画。我可高兴了!一有空我就拿来看,简直爱不释手。
《红楼梦》原名叫《石头记》,是清朝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写的是家财万贯的贾家,经过了一连串的打击,终于像薛家一样,一败不起。
在荣国府里,贾母日夜祈祷,也没能挽救贾府衰败的命运,到头来:凤姐病死,宝玉生病,黛玉病死,……最后自己也伤心地离开了人世。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薛家因薛蟠倚财仗势打死x,案子由应天府审理。薛家花了不少钱去打发官府,使薛蟠逍遥法外。薛蟠整日花天酒地,挥霍无度,最后弄了个家破人亡,一败不起。
我要问贾府的人们,平平安安的过日子不好吗?非要把自己打扮成西施,住的屋子像皇宫,有个三妻四妾吗?
仗势欺人,看着别人痛苦,你们却哈哈大笑,这样不好!不能因为你们家财万贯而去欺负平民,不能因为要升官发财而不顾天理。
为什么不做个好官?为什么不做个好人?不就是图那几个钱么?有钱也不代表有了一切呀!像一些农民,他们在金钱上确实十分贫穷,物质上十分贫乏,但他们在精神上并不贫穷,他们的生活过得很快乐很充实。
所以,我要告诫我自己和我身边的人们:不要过于追求所谓的”奢侈“生活,那样,你在一些方面变得富裕的同时,你就会在另一方面变得很贫穷。
关于《红楼梦》的读书笔记15《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里,宝玉挨打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又怕黛玉跟着担心,于是派晴雯送了两条半新的帕子过去,黛玉收到帕子后,明白了宝玉的用心良苦大受感动,当即动情写
下了题帕三绝,其一正是——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
尺幅鲛绡劳惠赠,为君那得不伤悲。
这首诗短短二十八字却道出了黛玉心里藏了多年的秘密,道出了黛玉一生还泪的本质使命,更道出了从古至今无数如这般才子佳人的共同心声。
稍加注意,我们会发现从这次“题帕”事件后,黛玉和宝玉之间也再没像先前那样吵架怄气。黛玉和宝玉从小一起长大,两小无猜,耳鬓厮磨,虽然是郎情妾意,却从来没有真正表过心迹,这也是黛玉第一次直面自己这
份早已深种心底的爱情。当爱情已不知不觉地深种心底,面对“金玉良缘”之说,情郎也无力改变长辈的安排,而自己却是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敏感多愁如颦儿又怎能不暗洒闲抛泪空垂?美丽的爱情才刚刚发芽就注定要破灭
,这当中又有多少的无可奈何。于是,林妹妹带着她无限的忧愁终于泪尽人亡,留下一个宝玉也终于实了他的愿出家做和尚去了,只永远地留给世间一个落寞背影,一段填补不了的遗憾。
不禁想起唐婉和陆游,那对把臂同游情深意重的可怜夫妻。他们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拜堂成亲结为夫妻,相约要携手白头到老。可是变化来得那么突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曾经的欢乐和誓言统统成了往事,
而一场夫妻留下的却只是一纸休书,一对钗头凤留下的也只是“错错错”“莫莫莫”的无声叹息。离开后,固然思念,固然不舍,却不能不擦干眼泪放下过去重新开始,只因为,他们还要生活。后来,他又娶了,她又嫁了,
可他们的爱情被千古传诵万人瞻仰。
面对失败的感情,我们有权利悲伤,我们也可以选择放下重新开始。
人生哪得不伤悲,或喜或悲,却只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