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导游词

景德镇导游词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旅游从业人员,常常要根据讲解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可以帮助旅游者欣赏景观,以达到游览的最佳效果。那么什么样的导游词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景德镇导游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景德镇导游词1各位团友: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千年瓷都景德镇!
景德镇之名是因宋真宗的景德年号而得名。景德镇最初叫新平,建于东晋,后来改名为昌南镇。景德镇是以制瓷业闻名于世的。它的制瓷也始于南北朝,到北宋时以相当发达,尤其在宋真宗赵恒景德年间,景德镇的制瓷业达到了鼎盛时期,给北宋朝廷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于是皇帝下诏在这里建立“景德窑”,烧制的瓷器底款上也印有“景德年制”的字样,同时将昌南镇更名为景德镇。景德镇这个名字就一直沿用到今天。
今天的景德镇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景德镇是国务院XX年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并且是这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生产陶瓷而著称的古老城市。与佛山汉口朱仙镇,并称四大名镇。现辖一市一县两区,即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面积5256平方公里。人口152万,其中城市人口50万。以“历史文化名城”、“艺术之城”“世界瓷都”名扬海内外。樟树是景德镇市市树,茶花是景德镇市的市花。
景德镇是一块富饶的土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境内资源丰富。有多种地下矿产。主要矿产特别是瓷石、高岭土和煤炭蕴藏最具特色。景德镇的高岭土在国际陶瓷界都具有影响。
说到景德镇的特产,素有“一瓷二茶”之说。一瓷大家都知道。其实茶叶也是景德镇的’名产。早在唐代这里就是全国重要的茶叶集散地。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篇《琵琶行》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景德镇的“浮红”茶曾获得xx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近年培育的名优茶“得雨活茶”被选为人民大会堂特供茶、国宴茶。
景德镇由于制瓷历史悠久,瓷器产品质地精良,对外影响大,“瓷都”两字成了景德镇的代名词。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小写就是“瓷器”的意思,“CHINA”的英文发音源自景德镇的历史名称“昌南”,并以此突出景德镇瓷器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所以,陶瓷是景德镇的立为市之根本,称都之源头,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始于汉世,起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至今走国了一千多年的历程。形成了景德镇瓷器独特风格,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青花、玲珑、粉彩、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
景德镇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其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陶瓷文化博览区、浮梁古县衙、高岭瑶里风景区等。陶瓷文化博览区分别由古窑和陶瓷民俗博览馆两部分组成,陶瓷文化博览区保存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为丰富独特的、最为完整的陶瓷文物遗存:古建筑、古作坊、古工艺、古窑房、古瓷俗、古园林,成为景德镇悠久陶瓷历史文化的缩影。浮梁古县衙旅游区由五品古县衙,红塔景点组成。是我国江南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县级衙暑,有“江南第一衙”之称,千年红塔有“江西第一塔”之称,素有浮梁“古代城徽”之誉,是是古老浮梁的象征。高岭瑶里风景区,是景德镇瓷业发祥地和景德镇重要的制瓷原料基地。瑶里山高林密,云雾缭绕,自唐代以来,这里就是著名的贡茶产地。这里的“浮瑶仙芝”获农业部金奖。因此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
希望大家能在景德镇玩得开心!
景德镇导游词2现在我们的旅游大巴车已经启动,我们的首站将要到达的,便是中国瓷都景德镇,为什么我要说景德镇呢?或许大家都知道,我来自景德镇,景德镇就像我的母亲一样,我对她拥有非常深的情感。
千年不熄的窑火成就了景德镇这样一座奇特的城市,她的山丘是由匣钵堆成,她的河流从碎瓷片的河床上流淌,她的里弄由窑砖头砌就,她的城市雕塑全与火有关……火与土构成的陶瓷文化是这座城市的灵魂。
悠悠古城,千年瓷都。只有到了景德镇你才能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瓷都,只有到了瓷都你才能知道瓷器的真正魅力。景德镇用他的千年窑火,延续了恒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丝绸之路上,景德镇将瓷器送往世界各地,也造就了千年瓷都,也正是这样一步步这样走来,才有了“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美誉。
那么说到这里,怎么判断我们到达了景德镇呢?我看过很多导游词是这样描述的:“当你感受到一种向我们扑面而来,一种气息,一种深沉的文化,一种千年的江南古镇独有的魅力,一种大街小巷处处散发的陶瓷信息这样一种感觉,你便到达了景德镇”。这种说法可能比较夸张,但是作为景德镇人,我给大家介绍一个不错的经验:当你看见两旁的路灯变成了瓷器做的,你就差不多已经进入了景德镇的土地了。是的,景德镇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城市,它能将关于瓷器的一切抒发的淋漓尽致。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看不到。
今天,我们在这里将迎来短暂的两个小时的旅行,作为一个在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经纬度的这样一个小城,在迎来了千年庆典后,这个江南的小城已经不在是个面积只有5247。9平方公里,人口152万这样一个数字性的概念了,它更多的是一种展示瓷都风彩的一个平台,一个窗口,一个让全国,甚至世界都为之惊叹的文化之城,陶瓷之都。
景德镇,是因为公元1020年,也就是宋景德年间烧制的陶瓷,作为贡品而得名。景德镇汉称新平镇,近代叫昌南镇。在发展了1020年以后,景德镇已经成为集现代文明与古老文化与一体的著名城体。说到古老,我们不得说我们的陶瓷,这是我们的骄傲。China的大写意为中国,小写意为瓷器,而China的得名便是由来自昌南镇这个名字。在景德镇你可以看到世界各地著名的陶瓷的精品在这里都能够得到展示,我们当然有自己为之叫绝的特产,青花瓷、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是我们的四大精品。
瓷都人民是那样的热情,就象窗外的那条昌江,几千年来见证着这里的一幕一幕。昌江属于江西五大水系中的饶河,他东流鄱阳湖,最后入注东海。昌江两岸杨柳依依,微风袭人,在河岸的两边,你或许还能看到一条条瓷路,一点点陶瓷的碎片。这些让我们还可以依稀可见当年这里的繁华,当你到达我们的目的地: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的时候,你还可以问问景德镇的老一辈,也可以问问我们馆内的各位专家,他会告诉你们,这里曾经有那么多的柴窖,以前昌江5000平方米的上空红光四见,代表着何止是一条昌江水系,寂静的夜晚来临,秋风还是那样的疯狂逼人,可是昌江一点都没有沉睡,也没有看见滚滚的昌江之水,因为他真的不象长江那么雄浑有力,也没有济南大明湖的那份幽静,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得到的只是那红红的火光印称着两岸古树昏鸦的叫声。清晨,当太阳还没来的及普光照射,两岸已经热闹非凡,要知道这里是重要的瓷器港口,以前这时没有桥,没有这么方便的水陆交通网,没有九景高速,没有206国道,没有方便的火车,更不要说现在景德镇的罗家机场,直飞上海、深圳、北京、厦门、武汉、郑州6条航线。陶 ……此处隐藏10292个字……"、上海"APEC"用瓷及国宾馆用瓷以及各类艺术陶瓷倍受世人赞赏。景德镇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盛赞景德镇灿烂的陶瓷历史和文化,陶瓷把景德镇与世界紧密相连。
景德镇市旅游资源内涵丰富、独具优势。包括陶瓷文化、人文景观、生态环境等,尤以陶瓷资源独具优势。全市现已发现30多处陶瓷历史遗址,如古代著名的.瓷用原料产地及世界通称制瓷原料高岭土命名地高岭、湖田古窑遗址、明清御窑厂遗址等等,分别列为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景德镇导游词14据史书记载,自唐代开始,瑶里人就依山筑窑、伐木为薪,烧制陶器了。瑶里最早兴烧瓷器的年代是南宋末期。在经历了元、明两代之后,从明朝中叶开始衰退,整整跨越了300多年时间,可见当时的繁荣之景。而为什么会在瑶里并且是在绕南这个小村庄炼制瓷器呢?经过研究考证,烧造瓷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丰富的瓷土资源(瑶里山中盛产制瓷原料高岭土,虽经数百年开采,至今仍蕴藏丰富)、充足的水资源(贯穿全境的东河是景德镇母亲河昌江的源头之一,支流布满全境,水流湍急,终年不息,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充分的燃料资源(瑶里境内崇山峻岭,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高达82.3%,烧窑用的上等燃料黄山松遍布山间),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瑶里恰好具备了这三个条件。
根据调查,现境内遗存的宋、元、明古窑址多达上百处,古矿洞120多条,是目前景德镇市瓷业遗迹保存最完好的地区,对研究中国古代瓷业生产状况具有重要价值。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景德镇导游词15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带大家去参观的就是号有中国瓷都之称的景德镇市瑶里风景区, 我们大家从热闹的都市来到此地,远离了喧嚣,想必都有一种特别的舒适感。而我们今天要去的瑶里的,更是犹如瑶池仙境一般,都说瑶池是神仙西王母住的地方,那景德镇的瑶里同样也是美丽而又令人向往的地方。但其实在很早以前,这里的名字是叫另一个“窑里”(瓷窑的窑),为什么称为这个窑里呢?这是因为瓷窑的窑,代表的就是烧窑制瓷的家乡,远在唐代时期,这里就有了手工制瓷作坊。由于这里的瓷矿石和瓷釉矿量多而且质量优,所以这里称为了景德镇瓷业的发源地之一。
宋初时,瑶里的制瓷业达到了高峰期,那时这里的瓷窑有近80多座,粉碎瓷矿石的水碓就有200多乘,制瓷业的规模颇为可观。清末才更名为现在的瑶里。只因后来随着窑厂向景德镇的集中,瑶里的窑炉逐步停烧,转而以生产制瓷原料为主了,所以直到现在,依然向景德镇的瓷厂中源源不断的提供着原料,尤其是釉料,深受制瓷厂家的好评。 瑶里位于景德镇的东部,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瑶里镇镇政府,距景德镇市区55公里,总面积150平方公里,瑶里的山和水构成了它美丽的自然风光,三银深潭、南山瀑布、原始森林等是人们自然,放松身心的理想之地,这里的陶瓷和建筑文化更是瑶里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的优秀代表。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瑶里的古镇游览区了,整座古镇在西汉末年建村,此镇沿东河而建,处于青山环抱之中,由于建镇年代久远,所以保留有不少古建筑,例如民宅、祠堂、店铺等其中以明清时期的居多,又因这里与安徽相邻,所以这里的古建筑也多以徽派特色为主。 在古镇游览,有一景绝不能错过,那就是“观鱼”,各位可能都去过杭州,那里的“花港观鱼”是西湖著名的一景,而瑶里古镇的观鱼与之相比,可说是另有特色了,那就是大气、野趣。这座古镇,千人居住,一水中流,四桥横跨,站在任何一座桥上,都可尽情的欣赏鱼趣。更有意思的是这里的鱼品种多样、颜色各异、大小不一,鱼见人是不怕不惊不躲,悠然自乐。古镇还有一个禁渔协会,有一个乡规,古镇河段严禁捕捞,其他水域是有计划捕捞,至于投毒、电击等野蛮捕捞方法则是严令禁止的。
接着经过了古镇,我们现在来到就是汪湖风景区了,这是一个汪姓和胡姓的村庄。这里同样也是群山环抱。请大家随着我沿着这条石径小道再往前走一小段,你现在看到的这一条古道,就是以前通向古徽州地区的休宁县的,所以称它为“徽州大道”,它也是古时候的一条国道,所以至今在瑶里镇还可以见到清代乾隆年间设置的“徽州大路转弯”的青石路碑。至今古道上保留最完好的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名叫“复原桥”,用大块麻石条砌成,距今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只因此桥是屡毁屡修,故而得名。走上它,便可遐想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古诗中的意境。 走过复原桥,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汪湖的原始森林区了,看到这么好的环境,可能大家会说这里过去窑炉众多,瓷业兴盛,那一定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木材吧,然而事实远非如此。各位请看这山脚下的一块石头,上面刻着一个字,有哪位朋友认识么?不知道么?其实这个字在字典上是查不到的,因为这是当地老百姓造出来的,在“罪”字上面叫了一个“山”,意思是说,破坏山林有罪。由此可见,瑶里人把保护山林看得有多么重要了吧。 各位游客,接着往前走,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三银圆深潭,它是位于梅岭之巅,因为有三条溪水注入其中而得名,在深潭的南面还有一座山叫高际山,那里还有一片颇为壮观的瀑布群,全场400多米,总落差就有220米,其主瀑布南山瀑布宽有20多米,落差100多米,
只见飞流直下,声震山野,数里之外可闻其声,真是“瀑布飞流、声如霹雳、势如云霞”。 下面我们去参观的就是饶南村古瓷窑遗址,这是一处在瑶里规模较大、时间较早、延续时间较长的窑厂。是唐末詹姓人在此建村,因村子靠南面大山,河水绕山而过才得名。
在村子附近有三处重要的瓷窑遗址,就是栗树滩、东山阙和窑旮旯。其中经专家发现,栗树滩的明代青花瓷片在南京明代故宫遗址和北京一些建筑工地上都有大量出土,从而说明了这里当时的瓷器产量不仅大,而且销路广。
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去看看在陶土坊中保存的最完好的龙窑,去瞧一瞧瓷器到底是如何烧制的吧。龙窑是陶瓷窑炉中最重要的一个类型,它因形而得名。窑体依山而建,窑头在下。窑尾在上,恰似一条俯冲而下的火龙,因南方丘陵地形是其产生和存在的自然条件,所以龙窑大多分布在南方,考古发现,我国商代就出现了龙窑。因其依山而建,不与农业争地,不受地下水影响,可以就近取用燃料,还可以更方便的控制烧成温度和气氛。在烧窑过程中,窑烟经窑尾烟囱排出,靠自然的抽力,可使窑温快速上升,达1200度以上。加上窑内各部分的温度和气氛不一样,因此可装烧多种产品,窑头前部多装杯碟等小件,中部装壶瓶等大件,窑尾就放置烘烤的胚件,可见其热量利用的较为充分。自龙窑的发明后,不断地完善,它历经了2000多年,从未间断,被广泛的应用,还曾烧出了龙泉瓷、影青瓷、玳瑁等著名产品。也为烧瓷窑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于是结合龙窑与马蹄窑的优点,还创造出了葫芦窑,又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创造了举世闻名的镇窑,也就是柴窑,而在我们面前大家看到的这座龙窑,当时还烧制了景德镇四大名瓷之首的青花瓷,可想而知它的地位了。
好了,在瑶里的参观游览活动就到此结束了,回到镇上后,大家还可以去品一品这里的茶,还可以尝一尝咱们这里的河鲜、红薯、南瓜等特产,也希望大家喜欢,谢谢各位。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