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1看到很多朋友都在列今年的书单,虽然我这一年里也在孜孜不倦倦地读书,不过作为一个“老大补名著着”的人,我的“书单”是羞于拿出手的。在脑子里把这一年里看过的书过了一遍,只有一本是我特别想要郑重地拿出来说说感想的,那就是毛姆的《人性的枷锁》。
忘了是哪位大神的名言,阅读就是在书里寻找自己的碎片,那么,迄今为止《人性的枷锁》是我找到自己的碎片最多的一本书。更为巧合的是,我找到的碎片正好是自己现今的样子。读这本书的过程,像对照着一面破碎的镜子,看着自己的影子拼图一样呈现,觉得既诡异又心酸。
本来写了两大段谈菲利普的跛脚和爱情,这是套在他身上最沉重的两个枷锁,写完又删掉了。我也有这样的枷锁,经过这么多年的挣扎,虽然大抵也看开了,但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脱。我知道终有一日我将从中脱身而出,享受宝贵的自由,我直觉离那一天已经不远,我期待那天能够坦然平静地谈起它们,而眼下,只能沉默以对。
那么,唯一可谈的只有理想了。菲利普的理想是环游世界,为此,他选择学医。他是在经历若干波折浪费了无数金钱以后才想到学医的,对于这项工作,他谈不上多么喜欢,或者多么擅长,但是他知道,它有助于实现他的理想。一旦拿到医生执照,他就可以拎着一个药箱行走世界。
菲利普是勇敢而果决的,虽然他并非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兴趣和志向所在,但是他起码在每一次抛弃自己所不要的东西时从不拖泥带水,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当你能够继承家业成为一名地位尊崇的牧师时,你绝不会选择去德国毫无前景地留学,当你沉浸在艺术之都巴黎的浪漫怀抱里未来可能成为传世画家时,你绝不会愿意回到家里去当个苦逼医学生,而他都做到了。许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尝试多种职业的可能,有的是因为没有那个资本,有的是因为没有那个意识。能够将自己的理想与职业完美结合的人寥寥无几,不幸的我也在这条路上苦苦挣扎着。人到中年我才确信写字大概是我这辈子唯一一件自己喜欢并且做得还不错的事情,然而,以我的修为和功力,无法凭这件事情养活自己。我需要像菲利普那样去学上一门在这个时代里能够赚到生活费的技能,然后支撑写字这个理想。所以,今年我打算学一门手艺,希望能够学有所成。
菲利普虽然算是出身上层社会,但他的人生无疑是贫乏的,父母早逝,伯父自私冷漠,除了伯母,很少有人给他亲情的抚慰,求学求职几度曲折,爱情之路更是坎坷不平。他为了摆脱贫乏作出了各种尝试和努力,去学艺术,读很多书,企图周游世界,但是这些并没有一点意义。如果不是伯父的死使他得到一笔遗产,他的人生无疑将宣告完蛋,在伯父行将就木的几年里,这个对人一向善良仗义的青年天天盼望着得到伯父的死讯,因为他已经深刻地明白,他在人生的前三十年里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比不上一笔钱来得管用——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如果是在早几年,这本书我应该是看不下去的。冗长细碎的平淡情节,喋喋不休的人物心理,主人公身上既没有什么美好耀眼的光芒,又缺乏跌宕起伏的经历,真不知道为什么人们将其奉为经典。
如果是过几年再来看的话,也许我又会嫌它过于郑重其事了。愚蠢的人类啊,不就那么点儿道理嘛,谁会不懂?值得洋洋洒洒写上那么多字翻来覆去地阐述吗?
我庆幸在最合适的年纪读到了它,完全无障碍地与人物平行前进,与他一同抵达终点。
看过书的朋友们都知道了,这本书的主题就是“人生是无意义的”,这恰巧也是我多年以来思考最多的一个主题。然而,“这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当然不是英雄,也不想做英雄,但是我同意菲利普在历遍沧桑以后所作的选择。是的,人生无意义,所以,你应当专心专意使自己好过。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2看完有点泪目,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嫉妒,总觉得热菲利普应该找个男人才对。哈哈哈,还是很开心,菲利普终于过上了幸福生活,越活越自由。关于生命的意义,也曾困扰过我很久,后来才懂得无意义就是它最大的意义。明白了无意义,面对苦难,会让自己更加有勇气更加能坦然地接受现实。到生命的尽头,过得后悔还是满足,还是由自己来评定。地毯上的图案精美与否,不过是取悦自己罢了。[太阳]走过路过,一定不要错过的好书,这大概是我安利给别人最多次数的一本书吧。因为处处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结合上个月经历的几起事件,对人性越来越能理解。我们身边是不是有理想主义者的海沃德,爱慕虚荣,喜欢吹嘘自己的学识,鄙视金钱,但同时又太懒。你曾经是不是喜欢过一个人,不顾自尊地去喜欢,其实不是真爱,而是因为心里太乏爱,忍不住把自己的自我连接在另外一个人身上,以此来获得变态的喜悦。对待友情,是不是也曾有过超浓的占有欲,看见ta跟别人在一起玩耍就会不开心。对待亲情,我们是不是一直没发现有人其实很爱我们,只是不懂得表达。对待工作和学业,我们是不是也曾像菲利普那样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过。当觉得艺术这条道路行不通时,是否能有菲利普那样的勇气,果敢地选择学医。我曾气得想跳起来打死菲利普,当菲利普身上的枷锁慢慢褪去,我像这书中的孩子们一样,对他越来越喜欢。他活得越来越像自己了,用米尔德里德的话来说,他是一名真正的绅士。yes,他承受了太多,幸福,他应得。哈哈哈,羡慕萨莉。也羡慕菲利普。嘿嘿。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3从今年2月到6月的这段时间里,读完了今年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毛姆的《人性的枷锁》,60万字的小说,4个月的时间,平均每天应该读5千字,但软件统计,读完这本书实际用时22小时,每小时可以读2万7千字,所以结论是,这四个月每天平均阅读时间只有11分钟,觉得惭愧的同时发现自己数学水平好像还可以。
最近连读了两本毛姆的长篇,第一部是《月亮和六便士》,接下来准备看《刀锋》,想要读毛姆不光是最近他的书突然变得红起来,《月亮和六便士》很长一段时间在下载排行的第一名, 更重要的原因是:毛姆和我同月同日生!我想同月同日出生的人在宿命中一定会有某种相同的地方,窥探他人思想的同时,也许能对自己有一些了解。
《人性的枷锁》是一本半自传的小说,主人公和毛姆本人都是幼年父母先后去世,他在自私冷漠的伯父家长大,成长的过程中曾虔诚的信奉宗教,但很快便意识到宗教的虚伪,他在此后的很多作品中也表达出对宗教的鄙弃。我想书名中所指的枷锁,是小说中主人公在面对宗教和家庭的影响、以及各种所谓常理对人思想的禁锢。
小说的主人公曾在法国学习油画,结识的不同朋友的生存态度和观念开拓了他的思想,使他逐渐成长为思想独立的人,学会质疑很多被理所当然认为的事情。他曾迷恋于一个自己厌恶的女人,一贫如洗时曾想要自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找到服装店的工作勉强度日,在继 ……此处隐藏2707个字……书有点厚,我读的也很慢。快一个月了,才读了不到一半。文字并不艰涩甚至描写的很优美,在缓缓的故事节奏的带领下,我也跟着一起回顾着自己的成长历程。
成年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一个不太好的状态中彷徨。仿佛被什么东西框定住了,只能在有限的范围里伸缩。而前方的路,似乎又一眼能望到头。我焦虑、想要改变、用力挣脱。但似乎周围有个漩涡,牵引着我往里越陷越深。外在力量越来越大,对抗越来越累,把我折磨的精疲力竭。我开始迷茫,不知道前方的路在哪里。我开始自我怀疑,不知道对抗有什么作用。我开始恐惧,不知道脱离了主流的既定规则是不是错误的。就这样不断地被消磨直到殆尽,麻木、接受、放弃抵抗,就这样在这局促的空间里被无限遏制着。
其实一开始,还是羡慕毛姆笔下那个主人公青年时期那些多姿的彩的人生阅历的。但之后想来,自己其实更折腾。
一边看着主人公不断思考,挣脱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一边我自己也思考着自己这些年到底岀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感觉自己被困住了。我觉得我的外面是纷乱的世界,而我的内在却是一片荒芜。我从内心出发去界定,设法去看清被既定认知束缚住的自己。我试图补充养份,各种丰富的、有层次感、朝气蓬勃的阳光和色彩。终于,我的内在重新鲜活起来,我明白了自己应该去发现这个世界上更多的可能。
我觉得找回了我自己,我解放了我自己。
下面这段是上半本里让我最为受益匪浅的一段话,伴随着主人公的成长,我觉得自己也越想越明白了。
“他不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上,非得越过一大片干旱贫瘠、地形险恶的荒野,才能跨入活生生的现实世界。所谓‘青春多幸福’的说法,不过是一种幻觉,是青春已逝的人们的一种幻觉;而年轻人知道自己是不幸的,因为他们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全是从外部灌输到他们头脑里去的,每当他们同实际接触时,他们总是碰得头破血流。看来,他们似乎成了一场共谋的牺牲品,因为他们所读过的书籍(由于经过必然的淘汰,留存下来的都是尽善尽美的),还有长辈之间的交谈(他们透过健忘的玫瑰色的烟雾来回首往事的),都为他们开拓了一个虚假的生活前景。年轻人得靠自己去发现:过去念到过的话,全是谎言,谎言,谎言;而且每一次的发现,又无疑是往那具已被钉在生活十字架上的身躯再打入一颗钉子。不可思议的是,大凡每个经历过痛苦幻灭的人,由于受到内心那股抑制不住的强劲力量的驱使,又总是有意无意地再给现实生活添上一层虚幻的色彩。”
从今往后,当我再去面对这纷繁的世界时,似乎一切就变得简单了。我能越来越越清晰的看到自己要什么,能依据自己的原则行事去做对自己有价值的事情,我觉得自己找到了人生意义的方向。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7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认认真真的想了想,我是如何开始喜欢上毛姆的。这是无意中我的同事跟我提到了《月亮与六便士》,她说:“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及的梦想,六便士是为了生存不得不赚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说道这里她突然问我:“如果是你,你选月亮还是六便士?”我并没有立刻回答她的问题,因为我在思考。
正因为我俩无意中谈到的话题让我对毛姆产生了极大地兴趣。于是我买了他三本书回来慢慢看,《人性的枷锁》是我了解毛姆的开始。
一篇关于格非的文章,《文学在读者中寻找认同》,引用里面的一段话:从最根本的意义来说,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作者通过写作来寻求理解,寻觅知音,而读者则通过阅读(有时候还需要借助文学研究和批评),来发现作者与他们建立认同。我之所以爱上阅读也是因为想要在作品中找到与作者有共鸣的地方,在迷茫的时候在书中寻找答案,然后学会思考,学会反思。小说中的主人公菲利普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真实、纠结;既不安于现状,又没有能力改变未来。我又何尝不是自己想的美好,可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但我永远比不上菲利普的一点是,他一直在不断地尝试,不断奔波,他有一颗无处安放的心,他在不断寻找生命的意义,而我却没勇气迈出哪怕是一步,只好不甘心的安于现状。
当菲利普发现自己的跛脚被别人嘲笑的时候,他好像感受到了生命的苦涩。他幼小的心灵模糊的意识到这种不幸与痛苦可能会和自己终生相伴。他开始变得敏感,不合群,在小小的学校里,默默忍受孤独。中学时代,他拥有了他认为最好的朋友罗斯。但他渴望只有他一人拥有罗斯的友谊,所以当他看到罗斯和其他人玩的时候,他会愤怒、不安,好像被抢去了心爱玩具的孩子一样无助,终于因罗斯受不了他歇斯底里的占有欲而离开他。最后就算他可以有机会进入顶端大学,可他还是急于逃离了那片让他发疯的地方。这一时期,菲利普的性格养成对他今后的生活和人走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爱情。
他去了德国留学,到法国学画画,然后又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从医,直到他找到生命的意义,最后终于知道自己要什么。
他放弃进入顶端大学的机会,非要这么折腾,哪怕别人说他当画家失败,当学徒失败,但他说他不后悔。对啊,为什么要后悔呢?如果所有的东西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的话,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8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控制不住心中的战栗。跟随毛姆的笔触,看着菲利普从孩童到三十而立的酸甜苦辣,让我也重新回顾思考着自己这25年。
看这本书的时候,让我想到一部纪录片《56up》,当我们自诩不凡认为自己可以去改变世界,追求理想生活的时候,也正是你走向人生低谷的时候。人生是一个倔强的老头,只会一次次反复折磨你告诉你,知道你承认自己的平凡,他才会宽容地让你生活慢慢趋于平静。
在这单调重复的平静生活里,你会反复问自己: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不安的心一旦开始躁动,你与生活又开始一场马拉松式的对峙,不断折磨着你的灵魂,就像菲利普说直到你发现人生并无意义之时,你才与生活正式达成和解,面对人生起伏你才能泰然处之。
而人生同时也是一个可爱的老头,当你向他承认自我的平凡,并且在这无意义人生中踏实努力地活着,他才会给你一亩农场去种出生活的甜。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9极好的一本书,虽然菲利普腿有残疾,可他的灵魂是正常的,他比很多人活的真实,心底善良。他被所爱的人米尔德里德背叛了两三次,但他仍心怀善念,一次一次把她从水生火热中解救出来,就算对她没有了爱,他还是以朋友的身份给她一个安生之所,和一份温饱。喜欢他身上那种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而不听从别人和命运的的安排。他学做过会计助理,最终因为厌烦单调枯燥的生活果断放弃。为了追求艺术,想成为画家,跑去伦敦学艺。他结实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谈论艺术,中途他发现自己只能成为二流的画家,而不是一流的画家。他犹豫之后还是放弃了学艺。兜兜转转,他还是继续了父亲的职业,成为一名医生。继而又去学医,虽然学医的日子不是很顺利,但我觉得他找到了人生的一个小的方向,不在茫然了。故事结束我觉得挺好的,他终于获得一份真挚的爱,漂泊的心灵有了归宿。纵观整本书,他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曲折离奇的。他的身上有很多品质值得学习,比如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果断放弃的勇气,待人接物平易近人,,不做作,不自恃清高。他真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绅士。
文档为doc格式



